
潘集区委党校创新构建“党建+业务”协同机制推动党员教育高质量发展
淮南市潘集区委党校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全覆盖、完整性、高质量”目标,创新构建“党建+业务”协同机制,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3月12日,该校联合淮南市委党校第一党支部、潘集区直机关第三党建联盟及属地基层党组织,开展“深耕红色研学·锤炼党性修养”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试讲与党员教育有机融合,着力构建校地联动、多元一体的党员教育新模式。
聚焦思想铸魂,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体系。淮南市委党校和潘集区委党校通过开展结对共建,共同挖掘潘集本土优质现场教学路线,将域内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武庙生态园(国家AAA级景区)串联为“传承红色基因·共建美丽家园”10公里研学路线。活动当天,淮南市委党校教师在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依托“石雕牌坊门-主纪念碑-主题展馆”空间序列,详细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潘集地区的革命历史与经验,随后乘车前往潘集区武庙生态园,并在途中介绍了武庙村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先进经验。走进武庙生态园,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武庙村党总支书记苏本放向大家介绍生态园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等情况,展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参加活动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认真听取了现场试讲,并提出了意见建议。两处教学点达成空间联动、内容衔接与效果叠加,形成“党史教育+乡村振兴”双向赋能格局。
创新机制载体,构建多元联动共建格局。潘集区委党校以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创新构建“四联”工作机制,突破传统党建活动边界。一是党建联建。推动市区镇村“四级联动”,实行党校与属地基层党组织“校地共建”,推动党建资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各方党组织在活动中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二是资源联享。市级党校发挥其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理论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区级党校为市级党校提供现场教学案例素材及培训需求反馈等服务,双方整合各自优质资源,构建起立体式现场教学优质路线共享平台。三是课题联研。市、区两级党校共同发力,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联合开展课题研发,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培训“完整性、高质量”要求,促进教学水平共同提升。四是成果联用。将联合研究成果开发成现场教学课程,供市、区两级党校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实现了市、区两级党校在教学成果方面的互利共赢。
深化融合发展,培育“党建+”可复制实践样本。“党建+结对共建”。以党建为引领,促进市、区两级党校在基本培训方面的协同合作,市级党校提供理论指导和师资支持,区级党校发挥其贴近基层、了解基层需求的特长,双方优势互补,有力推进基本培训质量提升。“党建+校地联动”。形成了市区镇村四级联动、校地联动的党建工作格局,跨层级、跨区域的联动机制,使党建工作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党组织内部,大大拓宽党建工作覆盖面。“党建+义务劳动”。活动当天,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还参加了潘集区组织的“3·12植树节”义务植树劳动,将党建与义务劳动相结合,使党员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奉献。“党建+义务宣讲”。未来借助淮南市委党校“党课小蜜蜂”志愿者力量,深入潘集区基层开展义务理论宣讲,持续探索校地合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员教育和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撰稿人:王艳照;审核人:杨永清)
下一篇
没有了